市湖滨新区祥和社区嶂山居委会嶂山街,平时客流量较大。这里有101路公交终点站和811路公交站点。记者发现,这里的公交站点均没有公交候车亭。一位候车的老人说:“这里没有候车亭,大家候车真不方便,特别是老人和孩子。要是突遇下雨在这里等车,只能被雨淋,躲都无处躲。”
在三台山大道上,记者发现,从市区到市湖滨新区晓店街这段路上,道路两侧都设立了公交候车亭。而过了晓店街向北直到嶂山闸,沿路6个公交站点,只有一处设立了候车亭,其他均为“露天式”公交候车点。
“城郊至一些乡镇公交站点没有候车亭是普遍现象。就我们镇来说,镇区有南蔡路口、老镇政府、邮局、新街口、街南5个公交站点,但只有老镇政府门口这一处站点有候车亭,其他站点只有个站牌。”宿城区埠子镇居民赵先生说,通往各村的公交站点,是找不到候车亭的,只有个“牌牌”。
据了解,建市之前,市区没有公交站台,更没有公交候车亭,市民外出乘车习惯了“招手喊车”,驾驶员也习惯了“招手即停”。1999年,按照市区公交规划和市政府的要求,对原来的线路及车辆进行调整和规划,候车亭建设纳入建设计划。但是,由于当时财力有限,只在一些公交车需要停靠的路边竖起一根铁杆,上面挂着一块仅写有到达地点的铁牌,被戏称为“光杆站台”。因为没有公交候车亭,这也为市民的出行埋下安全隐患。一些带孩子外出的家长,在机动车、非机动车、人车混合道路边上候车,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这种“临时站牌”,就是市区候车亭的雏形。后经多年努力,特别是2013年以来,按照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,瞄准实现公交站点全覆盖目标,市公交公司会同各区及相关职能部门,本着先急后缓、先核心区后外围、分步实施的原则,对市区老旧候车亭进行改造提升。到目前为止,共投入5000多万元,拆除老旧公交站台400多座。完成主城区公交候车亭改造700多处,安装新式候车亭1073座。经过调研、考察、施工,2018年,在主城区安装50个智能电子站牌,为乘坐公交车的市民提供了便利。
关于城郊公交站点候车亭建设情况,市公交公司工作人员介绍,这些公交候车亭主要分布在发展大道至洋河段、徐淮路至洋河段、蔡集至王官集段至皂河沿线、西湖西路耿车段至卓圩段。目前,已经改造公交候车亭48座,其中新增发展大道洋河段20座,改造徐淮路洋河段、蔡集至王官集段28座。按照计划,还有68座城郊公交候车亭正在改造实施中。
记者了解到,除了市区城郊存在“有站无亭”情况,其他三县也存在这样的情况,城区公交候车亭建设基本到位,在一些乡村公交站点,则没有候车亭。群众对此有呼声,也盼着农村公交候车亭早日实现“全覆盖”。
那么,如何让公交候车亭全覆盖,给市民候车提供暖心的服务呢?市公交公司工作人员说,公交场站建设,首先依据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精神,收集年度市政道路改造计划,涉及部门包括市自然资源局、市公安局、市交通运输局、市城市管理局、市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。经过各方协调努力,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城郊公交候车亭建设计划。公交候车亭地基改造由各区负责,采购及招标建设由市交通产业集团负责。对于城郊公交候车亭建设,要等待涉及的区政府在对相关道路进行改造的时候,预留“港湾式”公交站台,做好前期建设准备工作,然后根据候车人员需求,逐步安装公交候车亭,为候车市民遮阳挡雨,改善群众候车环境。
近年来,宿迁通过新建、改建城乡公路,打通了群众出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从“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一身泥”到“出门水泥路、抬脚上公交”,一条条公路成为城乡对外通道,“出行难”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广大市民对城乡道路建设交口称赞,对出行便利感到非常满意。也有市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:交通出行是打通了“最后一公里”,路好了、车通了,但没有公交候车亭还是美中不足、不够完善的。好事还是要办得更好,应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的“末梢工程”。
公交候车亭建设面广量大,涉及部门较多,从根本上解决公交候车亭全覆盖问题,需要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,共同推进。把市民期盼的事情挂在心上,并尽快落实到行动上,积极回应民众诉求,尽最大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。